六安成语故事|断脰决腹 一瞑不视
断脰决腹
一瞑不视
大莫嚣鉨
文物推荐
该成语出自《战国策·楚策》中《威王问于莫敖子华》:“有断脰(dòu)决腹,壹瞑而万世不视,不知所益,以忧社稷者。”记述莫敖子华通过讲述楚国历史上的“忧社稷之臣”的故事,对楚威王进行劝谏,进而说明什么是贤才和怎样去发现贤才。子华列举出代表五种不同类型的“忧社稷之臣”,来说明楚威王所持的那种只有不图利禄却能为国担忧的人,才是忠君爱国之士的看法是片面的。用楚灵王好细腰,楚士就节食求宠,国君爱什么,臣下就作什么的历史事实,来说明如果威王能够好贤礼士,不拘一格用人才,忠臣贤才就会从现实生活中求得。莫敖子华引用的历史典故中,几种类型的社稷之臣虽气质、作风不同,但都一心为国、有功于社稷。其中在国难深重之时“断脰决腹,一瞑而万世不视,不知所益,以忧社稷者”莫敖大心,也冠有“莫敖”之名。皖西博物馆就收藏着一件与“莫敖”有关的珍贵文物。
展开剩余74%1982年春,安徽省六安县十字路乡(今六安市金安区马头镇)黄店村村民在城北西古城遗址东坡意外发现了一枚铜质古玺。这枚铜玺正方形,瓦纽,通高1.8厘米,边长2.5厘米,厚1.1厘米,印面阴刻田字界格,每格一字,四字印文“大莫嚣鉨”为白文。印文中“鉨”字的写法颇具特色,为“金”字旁加上“尔”。此种写法不见于他国古玺,而与楚国铜器、竹简文字一致,是楚玺字之特殊写法。
“莫嚣”一词,古书中多有记载。《汉书•五行志》颜师古注:“莫嚣,楚官名也,字或作敖,其音同。”在楚国古文字中敖多作囂,“莫嚣”,即是莫敖。
大莫嚣鉨
春秋战国时期,莫敖是独见于楚国的一种官职,也是楚国最早出现的官职之一。但莫敖并非楚国建立之初即已设立,目前大多学者认为莫敖是楚国诸敖称呼消失后唯一遗留下来,并成功转变为官职名称的称呼。楚有诸敖: 莫敖、若敖、郏敖等,皆为楚国地位显赫的王族人。关于诸敖之名停用后,“莫敖”一词演变为官职名并延续使用的讨论,目前观点不一。而不容忽视的史实是莫敖的存在贯穿楚国历史,影响直至汉初,《史记•曹相国世家》中仍可看到“大莫敖”的记载。
莫敖之地位,春秋初期似仅次于楚王,之后虽逐渐下降,但始终在楚国的政治结构中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。关于莫敖的职责,未见明确记载。传世文献和出土资料中所记莫敖,多与军事活动相关,兼有在内与王图议国事、以备征询,在外受命出使、应对诸侯等职责。《左传•庄公四年》记“莫敖以王命入盟随候”,即楚武王征途中亡故,莫敖屈重以楚王的名义和随候结盟。
大莫嚣鉨
“莫敖一官,历考诸史,皆屈姓之士,且有父子祖孙可考,则其为世官无疑。”大诗人屈原所属的屈氏一族,是楚国公族诸氏中唯一贯穿春秋战国的一个,家族成员众多,见于记载的7位莫敖均在其列。许多学者认同“屈氏长存,则莫敖常任”的观点,认为“东周时期莫敖一职世代由屈氏贵族担任,直至战国中晚期依然如此。”《威王问于莫敖子华》中的莫敖子华与大心当为屈氏。
楚国第一任莫敖(图源网络)
战国时,楚国地方职官中也有“莫敖”一职,包山简中就有地方莫敖参与审理案件的记录。中央政府的莫敖多称“大莫敖”,地方官莫敖前冠地名,有些见人名。出土于六安的这件铜玺,应是春秋至战国时期,楚国中央机构长官的官玺。
官玺,是国君授予臣下权力时颁发的信物、凭证。通过“大莫嚣鉨”,不仅可窥楚国官职和社会历史之一斑,也印证了六安与楚国的历史渊源。春秋时期,六安一带为六国。自公元前622年楚灭六时起直至战国末年,其地一直属楚。出土“大莫嚣鉨”的西古城遗址,西临淠水,南距老城区五千米,北距晚楚都城寿春九十千米。上世纪中期,每逢大雨过后,当地群众时常能在遗址上捡拾到楚币“蚁鼻钱”。如今,西古城遗址已被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这件楚国铜官玺则静静地陈列在皖西博物馆的展厅内,默默展示着六安历史的厚重。
蚁鼻钱
蚁鼻钱
发布于:北京市